鄉鎮名稱
|
觀音鄉 |
別名
|
石觀音
|
面積 |
87.9807 平方公里
|
人口 |
61,112人(2011年1月) |
行政區域 |
23 里、371 鄰 |
地理位置 |
觀音鄉為桃園縣沿海四鄉鎮之ㄧ,海岸線長約十五公里、面積達 89.79 平方公里,劃分23村、385鄰,人口數六萬餘人,因地理環境與拓植時期種種因素,自然形成三大發展區域---觀音、草漯與新坡區。閩、客族群在這三大區域中各自呈現不同的文化風貌。 |
特色介紹 |
桃園縣觀音鄉是個面海的鄉鎮,它擁有台灣最西邊燈塔、在此可以觀看美麗夕陽,靠近市中心有知名全台的觀音廟;近幾年桃園縣政府與觀音鄉極力推廣花卉休閒農場並結合農舍民宿呈現農業自然田野的休閒渡假去處。 |
鄉鎮歷史 |
清朝咸豐10年(1860)農曆 4月22日,竹北二堡石牌嶺庄(今新屋鄉境或本鄉部分地區隸屬之庄名)有一農家傭工黃等成,於耕作返舍時路經一小溪(觀音溪),忽見溪流中有一天然石塊酷似佛像,頗為好奇,於是下水拾取後放置路旁,當時觀音街市附近僅九戶人家,居民將該天然石像供為觀音佛祖,稱之為「石觀音」,並築草奄祀奉。該地區自此被稱為石觀音。 |
|